“特产互换”换的是真诚善意
来源:个人图书馆-nizijun    时间:2023-08-30 09:31:10


(资料图)

作者:夏凡

最近在网络社交平台上,特产互换颇受欢迎。“活动”规则很简单,网友各自准备一份家乡特产,邮寄给彼此。不少人从中体验到了拆“特产盲盒”的快乐,也有网友曝光了自己的受骗经历,比如有人寄出几百元的特产,最后只换来两包纸巾。

特产互换,图啥呢?如今,“万物皆可网购”。想要某地的特产,自己动动小手下单,快捷又方便。相比之下,跟陌生人交换则费时费力,平添不少麻烦。其实,特产互换,说到底是一种基于网络的陌生人社交。它之所以“走红”,就在于“社交”二字。你看,自己买特产,无论买哪的、买多少,都是一个人的狂欢;特产互换,则变成了吃货之间的游戏,有了链接和互动,多了好玩和有趣,而这正是社交网络所能带来的特别体验。

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,人都有生理、安全、归属与爱、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。其中,归属与爱,指的就是社交需求,是个体希望被接纳、爱护、关注、鼓励、支持等方面的需要。在网络上,陌生人之间“双向奔赴”,被关注、被信任、被认同的心理都获得满足,并且网友素未谋面相谈甚欢,互赠家乡特产,礼轻情重,颇有几分古人驿寄梅花、鱼传尺素的味道。如果再仔细看看网友分享的内容,其间还夹杂着对家乡的朴素情感。“广西土著申请出战”“被山东大哥的实在震惊到”……分享特产,宣传家乡,寻求认同,特产互换的意义的确超出了物品本身。

特产互换,换的是相互信任,换的是真诚以待。从报道看,不少网友精心准备一番,却没有换来“友谊的小船”——屏幕那端喊你“家人”“姐妹”的网友,有可能只是把你当成待割的“韭菜”,有的是微商,有的甚至只想空手套白狼。对此,怎么看?也不足为怪。有流量的地方,总免不了鱼龙混杂。网络社交平台就是这样,“玩法”不断翻新,热度总会过去,特产互换也“火”不了太久。多在分辨上花点时间,守好个人隐私等安全底线,有兴趣就试试,没兴趣就围观,甚至连看也不看,各得其乐就好。 

X 关闭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3 今日文化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沪ICP备2023005074号-40   联系邮箱:5 85 59 73 @qq.com